「不錯,這正是漢軍的軍魂。」高敬宗頓了一頓道:「或許大家都非常疑惑,陳湯說這句話的時候,漢朝建立已經一百六十多年了,為何這句話是漢軍的軍魂?那麼我要給大家解釋一下,明犯我強漢,雖遠必誅。雖然現今回想起來讓人感覺熱血,激動不已。事實上這確實是漢軍的軍魂。漢軍的締造者是高漢祖劉邦,在長達五年的楚漢之爭戰爭中,漢軍向來是勝少敗多,光全軍覆沒的戰爭劉邦就打了十數次,但是劉邦越挫越勇,全然不知妥協為何物,就連項羽抓住劉邦之父劉太公,太公於鼎鑊上,告訴劉邦說:「今不急下,吾烹太公。」(今天不趕快投降,我就烹煮了你父親),劉邦卻回答道:「吾與汝俱北面受命懷王,曰『約為兄弟』,吾翁即若翁,必欲烹而翁,則幸分我一桮羹。」項羽見無濟於事,只好作罷。」
「劉邦締造的這支漢軍可以承受無數次失敗的打擊,失敗之後,就回去傷口,積蓄實力,準備反擊。在楚漢之爭過程是這樣,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同樣也是如此!」高敬宗接著道:「漢初國力虛弱,高祖北征匈奴,被匈奴圍在白登山,差點全軍覆沒。但是漢軍並沒有放棄,直到高祖病亡,一直念念不望向匈奴復仇。文景二帝不忘記高祖遺志,發展生產,積攢實力,到漢武帝時期,終於有了北征匈奴的資本,漢武帝二征漠北,全勝而歸。但是漢軍卻沒有因而放棄,漢武帝打過匈奴之後,到漢宣帝繼續打,把匈奴打得分裂為南北兩部,最終在康居將北匈奴打得亡族滅種。」
軍魂這個東西,總結起來非常高大上,事實上呢,劉邦就是無賴子出身,身上帶著無賴的性子。他非常記仇,而劉邦的子孫,差不多都是如此。漢朝皇帝無論是對大臣、還是對異胡,都非常記仇,很有不報此仇按誓不為人的架勢。漢武帝時期,大宛國怒斬漢使隨從,驅逐漢使,漢武帝大怒,派李廣利出征大宛。大宛距離長安太遠,漢軍補給跟不上,李廣利穿越河西走廊抵達大宛境內時,軍隊都變成了叫花子,結果水土不服,缺糧少藥的漢軍被大宛軍隊打得幾乎全軍覆沒。漢軍損失兩萬兵馬,漢武帝表示小意思,時隔五年,李廣利才出征大宛,終於破大宛而還,揚威西域。
後世很多人指責漢武帝,窮兵黷武,勞民傷財,然而卻不知道若無漢武帝兩征大宛,西域諸國誰會正眼看漢朝?誰會把漢朝當一回事?
人都是軟的怕硬的,硬的怕愣的,愣的怕不要命的。而漢軍卻頑強的堅持著一個執念,誰也惹不得漢朝,招惹了漢朝打不死你磨死你。雖然有陳湯喊出「明犯強漢,雖遠必誅」這句豪言,事實上從開國之初,漢朝就建立了這種軍魂。依靠這種頑強的執念,漢朝磨死了楚霸王,耗死了匈奴,布威天下,揚威四海。
漢宣帝敢喊出更加囂張霸氣的豪言「凡日月所照,江河所至,皆為大漢之臣妾」---漢宣定胡碑在《後漢書。南匈奴列傳》。但是強漢四百餘年,哪怕到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,東漢漢軍照樣吊打東胡、烏恆、南匈奴,誰敢不服,大環刀伺候。
狼穴中,高敬宗持續著歷朝歷代關於軍魂的話題。眾位皆是聽得如痴如醉。高敬宗知識面非常廣,在講述中摻雜著野史趣聞,而且採取通篇白話,讓這些軍官們很容易聽明白。眾軍官也漸漸的深入到了這個討論中。
高敬宗又問道:「爾等皆出身冉魏官軍,多為將校,冉魏逢戰必死戰,悍不畏死,而冉魏的軍魂是什麼?」
籍戡朗聲道:「內外六夷,敢執兵杖者斬!」
封雷大聲道:「夷狄人面獸心,毀我宗廟,亂我綱常,漢胡勢不兩立,死不休戰!」
胡光道:「夷狄逆儔,淫酷屠戮,漢家不復,華夏永無寧日!」
眾人七嘴八舌的開口,唯有冉裕卻始終閉口不言。冉魏國滅亡時他不足五歲,對冉魏國的記憶非常淡薄。
高敬宗道:「軍魂,其實就是這一支軍隊的戰略目標,統一思想,全軍將士為了這個目標而努力奮鬥。那麼我們現在組建軍隊,目的是什麼?短期目標是什麼?長期目標是什麼?」
高敬宗的話音剛剛落,狼穴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