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建安二年(公元一九七年)袁術稱帝,曹操挾天兵擊之,術敗,眾情離叛,加天旱歲荒,士民凍餒,江淮間相食殆盡。晉平吳,其民乃還本土,然自匈奴劉淵叛,引兵南侵,羯石勒、石勒、鮮卑燕,數次兵洗,江淮為戰爭之地,其間數百里,無復人居……」徐敬宣見高敬宗年齡雖小,卻心機深沉,徐敬宗更加堅定了投效之心。
自三國時起,江淮沃土千里,漸成鬼蜮,百里無人,除了天災、戰爭,主要還有是發展不夠重視的原因。不過相對而言,大於天災,兵劫大於。自劉淵建立匈奴漢國開始,第前燕南侵,短短五十餘年的時間內,江淮地區發生萬人以上規模的戰爭達三十七次之多,江淮如果能發展起來,那才是怪事。
高敬宗不過開發了一座鹽礦,在不足三個月時間內就引來田豹、田洛、郭陽等勢力的窺視,高敬宗相信,沖他本人而人只是表面原因,真正的原因還是因為切切實實的利益。狼若要吃羊,何愁找不到藉口?哪怕高敬宗放個屁,污染了江淮空氣,也可以成為討伐他的理由。
高敬宗絲毫卻沒有把徐敬宣當成寶的心思,精通天文地理,諸子百家,在高敬宗眼中簡直就是一個笑話,徐敬宗不可能知道地球是圓的,也不可能知道神秘的月亮上,沒有空氣也沒有水,更什麼廣寒仙子……
高敬宗道:「不知先生何以教我,我們江淮都督府後期如何發展?」
「主上四大宏願,臣感覺非常好,也一定可以實現!」徐敬宣道:「臣反覆思慮,覺得以當前的形式而言,主上要想打開局面,首先要找一山高水深,易守難攻之地,墾田置業,藏兵於民,坐看風雲再起。然天下雖大,像這樣的易守難攻之地卻不多見,惜高祖據漢中,北依秦嶺山脈,南屏巴山淺麓,易守難攻,休養生息數年,兵出關中,逐鹿天下。然而,如今漢中為司馬勛所據,主上暫不能得。而北則有太原(國)東依太行山,西接呂梁山,北倚石嶺關(黃寨),南據韓信嶺(靈石),有五百萬畝良田,是難得的帝王之基。然而如今太原為白虜燕賊所據。關中函谷關、大散關、武關、蕭關所隔,乃秦漢龍興之地,然卻被氐秦苻堅所據,二十萬氐族胡騎,非主上可力敵。」
聽到徐敬宣提到漢中、關中、太原等地地形地理位置,高敬宗暗暗驚奇。古代可不像後世信息發達,在這個時代接觸的知識面非常狹窄,人們活動範圍通常不會超過方圓百里,像徐敬宣這樣可以熟悉南北各地地形,勉強可以上「下知地理」了。事實上中國可以作為帝王之基的地方非常多,比如遼東「松遼盆地」,吐蕃的核心地帶「羌塘盆地」、于闐國興起的「阿克賽欽盆地」還有天朝發跡的陝甘寧盆地等。
「如今大多龍興之地,不是有主,就是犬牙交錯!」徐敬宣接著道:「可供主上選擇的其實並不多,唯有光武帝龍興之地南陽!」
事實上高敬宗也是一直把高陽作為理想的根據,聽聞徐敬宣提到南陽,高敬宗眼前不禁一亮:「南陽是好,吾也不是沒有想過奪取南陽,只是如今桓溫視荊襄為禁忌之地,有道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,吾欲取南陽恐怕也不容易吧?」
「秤砣雖小,可壓千斤!關鍵在於找到用力地點,找到正確的用力方向。」徐敬宣笑道:「當年桓溫入贅司馬氏,起於微末。但他就是因為找到了一個好點子,利用好了其中一方面的力量,不數年間便轉弱為強。」
桓溫能升任荊州刺史、南蠻校尉、安西中郎將。主要是得益於當時東晉朝廷的內部權力鬥爭,外戚庾翼、庾冰掌握東晉內外大權,飛揚撥扈,引東晉重臣不喜。原本桓溫是庾翼的好友,麾下前鋒小督,然而桓溫趁庾翼病重,揮刀相向惜刀恩主,一舉剷除庾氏朝野內外的勢力,取而代之。
徐敬宣道:「桓溫平滅成漢,二次北伐,特別是永和十二年(既公元356年)八月,桓溫兵至伊水(在今洛陽城南)。羌族首領姚襄正圍困洛陽,聞桓溫來攻,撤軍而回,在伊水之北拒水而戰。桓溫親自披甲督戰,命晉軍結陣而進,終於大破姚襄,收復洛陽。他進入金墉城,拜謁先帝皇陵,並設置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