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遠在文件夾里找了找,嗯,找到那個ppt了。
昨天他跟老黃提條件的時候,也不是腦子一拍,就提出那件事兒了。事實上,聽到老黃是搞藝體生培訓的,學校里還有幾千人的時候,何遠就想起了自己以前策劃的一個項目。
當時他還在公司里,市場部策劃了一個進校園的活動,憑藉著公司的牌子,他們去了人民大學,北京郵電大學等等。開展培訓,講課,甚至還要交作業,評獎,拍攝宣傳視頻,等等等等。
何遠作為導師之一,自然也全程參與進去。
但是,何遠畢竟是搞業務出生的,公司在搞這些事情的時候,也是從業務角度出發,而不是只是單純的做個秀,走個過場。
那……僅僅只是這樣的話,真的對他們業務有什麼幫助嗎?
何遠一直在懷疑。
包括苒苒接手的kol項目,跟何遠參與的這個項目,都是同一個類型。公司搞過去,搞過來,除了把大家都折騰了個夠,何遠實在沒看出有什麼實際性的效果。
他是個很現實的人。
有沒有效果,從數據上就能反應出來。
要是往前幾年,傳統媒體還沒沒落的時候,憑藉公司的牌子,那當時是個大事兒。別說學校很歡迎,就算是電視台,也肯定會進來參一腳,互添流量。
但現在媒體已經沒落了,前幾天才爆出一個新聞,又一批報刊停刊,紙媒的退出,傳統媒體的沒落,已經成了現實。
甚至就連學校和學生那邊,都沒給出太多反應。
除了來湊熱鬧的,大多數過來的學生,對培訓都覺得可有可無。對於交作業,甚至轉發公司的文稿,都興趣缺缺。哪怕最後的頒獎儀式,何遠也沒見到那些學生在朋友圈裡面轉發。
除了部門在那裡自嗨之外,何遠真的沒有看到任何實際上的意義。
但這個事兒真的沒有意義嗎?
何遠不覺得。
他從那個時候開始,就一直在思考這件事的意義。
尤其是,早在兩三年前,社交媒體的爆發,就給何遠帶來特別深的危機感——靠著網際網路紅利發家的人越來越多了,大家都開始重視流量了,投廣告的越來越多了,看到利益的也越來越多了。
連微商都開始使用添加好友的軟體,在陌陌啊,微信啊,甚至包括什麼探探,米聊,比鄰等上面瘋狂撒網,吸引流量,無不在給何遠傳遞一個信息——重視流量的人越來越多,那麼流量的成本費用也必然上升。
後面的事實也證明了何遠的猜想,僅僅一兩年的時間,流量成本就從以前的幾分錢,一兩毛,暴漲到現在的五塊,十塊,還在繼續上漲。
與之相對應的,用戶的活躍度,付費性,卻在直線下降。
如果說以前一個折扣,一個活動,就能引來大家的瘋狂參與,瘋狂轉發的話。那麼你現在就算在頒獎活動上送手機,送電視,送豪車,參與的人也寥寥無幾。
這種活動大家都見多了,反正也輪不到自己,那還湊熱鬧個屁。
這年頭的人大都很現實。
所以這個活動,本質上是在找到垂直流量,利用學生豐富的社交圈,傳遞信息,吸引流量,最後將他們社交圈的流量都聚集起來,行程自己的閉環。
這是何遠覺得,做這個活動最根本的目的。
至於什麼培訓,什麼頒獎儀式——那只是告訴別人,我們對這個項目很看重,增添一些儀式感而已。
結果公司只重視了傳遞信息這一環,一件事兒剛剛做了,他們就趕緊兒開始趕pr稿,然後等到很晚的時候才發出來。就好像四川地震一樣,別人都在連夜出新聞,插緊急通告,只有你在那裡慢悠悠的,等到第二天中午才說,昨天晚上四川地震了,其餘的不知道。
有個屁的時效性。
用何遠家裡的一句話來講就是,吃屎都趕不上熱乎的。
也難怪那些學生懶得轉發,那股興奮勁兒都過了,你才出新聞,而且還經常出錯